QQ:站内信联系
主页
天富娱乐平台
天富注册登录
新闻资讯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百年技艺代代传 油茶飘香焕生机
发布时间:2023-07-02 17:44
浏览次数:101 次

  每到霜降前后,兴宁市罗岗镇元潘村漫山遍野油茶飘香,采摘茶果的村民吆喝声此起彼伏。茶山下,加工厂房里同样热闹,一碾一槌……在撞击声中,茶果变成了茶油,鼓起了村民的口袋。

  大自然赋予的优良生态环境,孕育了罗岗镇传承几代人的老油茶树,更流传下了400年历史的木枋土法熟榨技艺,现如今已成为梅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手工榨油技艺在当地历久弥新,在今天有了不一样的使命。

  借力罗岗镇高山茶油制作工艺的保护和宣传,当地延续传统,做好种植、管理、加工,创建了“元潘茶油”品牌,“油茶+”方兴未艾,不断向二、三产业延伸,油茶产业成为了当地村民“不砍树,能致富”的绿色产业。

  “太阳一出红艳艳,油茶果香春满园,丰收佳节好年景,家家户户笑开颜。”一曲客家山歌,道尽兴宁市罗岗镇与油茶的关系。

  事实上,油茶已在兴宁罗岗飘香百年,大自然赋予的绿水青山,成为了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据悉,兴宁市有着“中国油茶之乡”之称,而罗岗镇地处兴宁北部山区,山川秀丽,林丰果茂,群众向来有种植高山油茶的习惯,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油茶是我们的宝贝,近年来,罗岗大力种植油茶,发展林下经济的路子走对了。”罗岗镇党委委员张幸华说,现在镇里上百年的油茶树并不少见,一棵油茶树传承了几代人,成为群众增收的“摇钱树”。

  如今,走进兴宁市罗岗镇油茶主要种植区元潘村、潘洞村,可以看到漫山遍野均是绿油油的油茶树。“传承下来的不仅是油茶树,还有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手工榨油技艺。”元潘村党支部书记杨华东说。

  据当地村民介绍,兴宁高山茶油碾榨技艺迄今至少已有400年的历史。宋元时期,原住民已使用竖压式碾榨山茶油技艺。明代以后,大量迁入的客家人开始将原有竖压式碾榨技艺改为横卧式撞击技艺,并一直传承延续至今。且于清代开始大面积人工种植油茶树,榨油作坊也随油茶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现罗岗镇辖区内,清代中期有高山茶油碾榨作坊19个,1949年24个,1985年27个。”张幸华说,但在上世纪末,由于大部分榨油作坊已改用电动机械,致使传统碾榨作坊仅存元潘油坊。“这也是手工榨油技艺传承悠久的见证。”

  每年霜降前后,村民集中采摘油茶是罗岗镇元潘村延续多年的传统。“到了油茶采摘季节,村里比过年还热闹。”杨华东笑着说,得益于元潘村独特的土壤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村里种植的全部都是高山土油茶,采用纯天然、无公害耕作方式,加上严谨的种植管理和科学的采摘时间选择,通过木枋土法熟榨工艺,使得出产的茶油质地纯净、色泽透明、味道清香,品质深受市场喜爱。

  “特别是元潘以及邻近村潘洞的茶油远近闻名,供不应求,历年售价均在100元/斤左右。油茶种植收入占当地村民农业生产收入80%以上,是强村富农的传统支柱产业。”杨华东说,价格好,村民自然愿意种。

  杨华东口中的木枋土法熟榨工艺即当地流传下来的手工榨油技艺。随着以油茶为代表的林下经济在兴宁扎根发展,一度行将消失的古法油茶压榨技艺也得以发扬和传承。

  2011年4月30日,这个铭刻在当地群众心中的技艺得到完整梳理,并以手工榨油技艺(罗岗镇高山茶油制作工艺)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元潘村新建的油茶加工厂,可以看到水车、碾盘、油槽、石槌、饭甑、楔子、木勺等老式设备。在这里,元潘村还原了罗岗镇高山茶油制作工艺的完整流程。

  “罗岗镇高山茶油制作工艺与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的立式楔子机榨油的操作流程几乎完全相同,源远流长。”加工厂房里,兴宁罗岗镇高山茶油制作工艺第八代传人杨汉金向记者介绍了茶油生产的传统做法。

  “摘果、晒果、去壳、晒核、碾核、蒸粉、压饼、装槽、打楔子、下槽、过滤装罐等11道工序,每个工序环环相扣,要求严格……”今年71岁的老人杨汉金一边介绍,一边用石槌撞击油槽,演示传统土法榨油的过程。

  “上世纪50—70年代,政府曾号召发展油茶。此时罗岗镇许多地方都兴建有木坊榨油厂,像罗中、蕉一、甘村等地,但现在只剩下元潘村土法榨油加工厂仍有木枋榨油设备了。”杨华东说。

  在杨汉金的演示中,传统手工榨油的核心技艺跃然眼前。“油茶果采摘后,要把茶核晒干至水分含量15%以内,再将茶核碾成细小均匀的粉末,之后用猛火把茶核粉蒸熟至用手可捏成团,手放开后又会慢慢散开,然后进入压饼环节,温度必须保持在65至85之间。”

  “装槽时,必须把茶饼装平直,饼与饼挨紧。打楔子榨油时,必须‘先轻、后重、再缓’。一般先轻打20次左右,待茶饼挨紧出油量加大后开始重打15次左右,然后再每隔几分钟轮换轻打或重打一次。几个回合后,见无油再出,即可下槽。”杨汉金说,用传统手工榨油技艺碾榨的高山茶油,色泽透明,略呈金黄色,味道芳香清醇,并更好地保存了其营养保健价值。

  “以前家家户户都有种植油茶,元潘村木枋土法熟榨工艺在周边村落很是出名,每到油茶采摘季节,村里的加工厂特别热闹,挤满了人,甚至隔壁河源龙川的群众也会过来村里加工油茶。”杨汉金说,他家世代种油茶加工油茶,传统手工榨油技艺由其大伯手把手传授。

  上世纪70年代,时年20多岁的杨汉金便在村里的油茶加工厂工作,头两年作为杂工,先熟稔技术流程,后来成为了油茶加工的好手。“油茶加工的季节,最高峰时候每天要做12个小时,一年需要忙碌40多天。”杨汉金说,为了榨油他都用坏了几个石槌。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榨油设备因其工作效率高,出油率高等优势,逐渐取代木枋土法榨油。“现在会手工榨油技艺的人不多了。”张幸华说,罗岗镇高山茶油制作工艺传承历史悠久,凝聚了客家人勤劳、智慧和吃苦耐劳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对于发展高山油茶传承特色产业、为兴宁山区乡村振兴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必须想办法传承下来。

  鉴于此,2020年11月,罗岗镇元潘村在长期闲置的原油茶加工厂上重新建成了新式的加工厂房,内设木枋土法榨油设备一台,机械榨油设备两台,同时挂牌成立了手工榨油技艺(罗岗镇高山茶油制作工艺)传习所。

  “机械榨油相比土法榨油,一天下来效率快了一倍,节省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现在油茶加工村民都选择了先进的设备,但是传统的手艺是我们的根,不能忘。”杨汉金说,到了油茶加工厂油茶加工的季节,杨汉金便在加工厂内传授技艺。

  在元潘村油茶加工厂内的墙上,张贴着一张罗岗镇茶油坊传承谱系。至今,罗岗镇高山茶油制作工艺已传承到了第九代。杨汉金的儿子杨怀星、杨怀生,侄子杨玉华均是该技艺的传承人。与山上枝繁叶茂的油茶树一样,传统的手工榨油技艺也在传承中历久弥新。

  “年年补种,年年增收,油茶就是我们的‘摇钱树’。”元潘村油茶种植大户巫丙泉说,自家种了上百亩的油茶林,丰产年份油茶收入有7万多元。

  “相较于其他农产品种植,油茶种植具有投入少、成本低、产值高的优势,每年只需要铲除几次杂草即可,而铲除的杂草可就地填埋,化作有机肥料,不需要再额外添加化肥。”杨华东说,现在大多村民都把油茶种植作为副业,平时在外工作,等到油茶采摘加工季才回来。

  每年10月份,元潘村将举办油茶集中采摘节。届时不论本地村民,还是在外地打工的村民一定会回到村里,人手不够时甚至会招聘外来务工林农一起采摘油茶。“到时漫山遍野都是采摘油茶的村民,前来收购油茶的采购商也不少。”杨华东说,元潘村高山油茶每亩可产油茶籽约150斤,出油率约20%—30%,最鼎盛的时候一斤茶油能卖到120元,元潘油茶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油茶”。

  为了让油茶产业更好发展,近年来,元潘村还实施了低效林改造、成立元潘专业种养合作社等措施。“今年,全村一半的油茶林面积已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有望增加产量,实现年年丰产;同时通过合作社,流转闲置的油茶林,对于有油茶林人不在村里的,或者人手不够的,由合作社统一除草、修剪枝叶、施肥等管理,同时统一加工、包装、定价销售,让茶油更好走出去。”杨华东说。

  目前,元潘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整合零散的油茶资源,通过借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榨油技艺的保护和宣传,创建了“元潘茶油”品牌,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合作社和农户的增收创收。

  同时,“油茶+”方兴未艾,元潘村还带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涌现出油茶+旅游、油茶+餐饮、油茶+文化的融合发展趋势。

  如今该村还打造了精品高效油茶种植基地。“油茶基地深入结合‘油茶+乡村旅游’项目进行统一规划,规划项目包括油茶种植,登山休闲步道、观光亭、健身小广场和路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油茶基地第一期工程已开展,复种的100多亩山地已平整好,油茶苗和相关种植物资均配备。”杨华东说。

  “结合元潘村的优势资源禀赋,罗岗镇党委提出了打造‘渔茶文化休闲基地’,一方面发展观光旅游,保护和开发元潘水库和龙母嶂原生态自然风光,探索开展登山、缆车观光、水上娱乐、特色餐饮等配套产业;另一方面推广文化旅游,主动融入柿子坪善述围古民居、罗中鱼形古民居、罗岗镇历史文化展厅、溪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交通站等镇域文化旅游路线,大力宣传非遗文化——手工榨油技艺,不断擦亮元潘油茶品牌。”张幸华说。

  罗岗镇元潘村是兴宁油茶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以发展林业产业为抓手,尤其是传统的油茶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罗岗镇种植面积达到了1.5万亩,并重建了油茶加工厂,每年的油茶产值达1000多万元。

  在杨汉金的印象中,每年霜降后的几天,凌晨4时许,村民就已起床,吃过早饭,家家户户都带上麻袋、布包、竹箩等工具,老人孩子吆喝着赶路上山了。

  在采摘茶籽的时间段,村民忙碌着,分工合作。有人在摘着茶果,有人背出茶山,有人挑到路口,装袋、锁包、运走……像一条流水生产线,家家户户的禾坪里,厅堂里,便堆满了包包茶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油茶就扎根元潘,与当地村民结下深厚的“情谊”。元潘油茶能够在周边建立起“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品牌,离不开村民的管理、加工,其中有着独特的“秘诀”。

  为了防止乱摘乱偷,确保质量声誉,从近十年前开始,元潘、潘洞两个村委统一管理油茶。制订乡规民约,贴出具体摘茶果时间通告,组织专业队每天巡山,禁止任何人在规定时间以前擅自采摘茶果。同时,每个村选派精干的护林员兼任茶山管理员。

  “从种树、铲草、摘果,我们都有严格的管理,确保油茶果优良的生长空间。”元潘村护林员杨昔兰说。

  “土法榨油中,有三道工序是我们生产好茶油的‘秘方’。一是‘研’茶核,用‘水’力,开动水车带动研轮旋转,反复研磨茶核,形成粉末;二是‘蒸’粉末,用‘火’力,粉末倒入大饭甑,烧柴火煮沸锅里的水,蒸熟;三是‘榨’出油,用‘石’力,油槽里放上一圈圈扎好的茶饼,用石槌反复撞击油槽,渐渐榨出油。”杨汉金说。

  “在管理、加工等精细流程下,元潘的油茶不用高产品种,不施农药化肥,不抢季节市场,榨出的油色纯味香、营养丰富。”杨华东说,与外地其他茶油对比,元潘茶油保质时间更长,以其优良的品质,多年来赢得了广泛赞誉。

上一篇:榨油机设备全套价格厂家直销多少钱
下一篇:热烈祝贺扎兰屯欧沃顿净水器专营店隆重开业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7 天富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